特写 中国导游

2016-03-18 12:47:00 丨 来源:界面新闻 丨 点击量:
四十年,中国旅游市场经历了逐步放开、疯狂增长、畸变、走向成熟。
导游是身处其中的活跃因子,自身的梦想、利益、生活轨迹也随着行业大潮颠簸起伏。
 
除了寒冷的冬季,风景优美的圣彼得堡是越来越多中国游客游览俄罗斯的必到之地。“再往前不远就是波罗的海了,”刘伟给开往郊区酒店路上无风景可看的一车游客指出新景观。
 
作为旺季平均每个月要出三次团的导游,刘伟对宏伟辉煌的俄罗斯欧式建筑已经习以为常,倒是路经一片住宅开发区工地令他忍不住兴奋起来:“我准备再努力两年,在这片儿买房子。让我女儿来读书,培养一下她的优雅气质。”
 
出生在中俄边境城市,得益于父辈做边贸生意和少年时寄养到俄罗斯家庭的读书经历,俄罗斯成了他寻求成功的彼岸,导游职业让他更加快速便利的接近着“俄罗斯梦”。
 
同样是导游的洪晋(化名)却希望成立摄影工作室后,就决定彻底脱离导游行业。尽管在过去16年中,他走遍了中国最美的山水云南。但激烈竞争使旅游产品越来越廉价,导游依靠带领游客购物消费获取提成的报酬模式,令他疲惫不堪。
 
就在界面新闻采访他的当天,他带的低价旅游团31个人在购物商店共消费298元,按照导游1%的佣金率,这意味他以六个半小时的讲解赚了3块钱。“说实话,我对这个行业感到失望。”洪晋说。
 
据统计显示,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,旅游收入超过4万亿人民币;中国出境游达1.2亿人次,境外旅游消费列世界第一,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,中国今年仍将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。
 
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出游3次的规模,给旅游行业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,从传统旅行社到各大OTA都在加大资本投入整合。作为业内里最前端的服务群体,导游究竟能在大众旅游的时代获得多少红利?
 
今年初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,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要改革原本封闭的导游管理体制,开放导游自由执业,一些在线旅游企业已经开始导游自由职业试点。
 
这将撬动既有导游薪酬制度,也是对导游在旅游业中的角色一次颠覆,他们将摆脱给旅行社当“打工者”,直接参与到行业多元化竞争中,收入靠自己说了算。
1978年后,中国有了入境旅游,1990年代,中国公民旅游走向爆发,再到今天中国成为最大的出境游国。作为行业内最前端的导游群体,他们挣多少钱,对外界来说一直很神秘。与旅行社分成、拿小费、客人购物提成、境内境外不同团的利润差……旅游行业从国家管制到逐步走向开放的过程中,这个职业的收入也经历了波折起伏。
 
(一)
 
--导游曾经是接待外宾的“翻译”,一个人人仰视的“金饭碗”。
 
现任四川省导游协会副会长陈健1980年代开始作导游,赶上了旅游事业随着改革开放起步。那时,国家组建的中国国际旅行社、中国旅行社、中国青年旅行社三家垄断市场,主要面向外国游客,目的是为国家创汇。
 
当时的导游一般都是从培养外交官的外语学校毕业,分配成为导游,带着外国人游览中国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1986年成都人陈健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四川省中青旅,凭借英语不错成为一名入境导游。整条巷子里的人那时见到陈健爸妈,都会啧啧惊叹,“你儿子多牛啊!都当翻译了。”
 
改革开放之初、物质供应尚不丰富,当入境导游不仅可以带回新鲜的面包、奶油,还能随团住宾馆,坐飞机,与外宾接触也让他们言谈举止、思想上最早受到西式影响。“这在当时都是了不起的事。”陈健说话声音斯文稳重,说到这里竟有些激动。
 
陈健第一次带团住进锦江宾馆竟彻夜难眠,因为那时的宾馆大多为政府所有,仅限招待外国友人和因公出差人员。除了这些“特权”,陈健拿固定薪水,外加每带一个团有补贴,月收入多的时候超过200块,算是高工资。
 
1985年底,中国政府更重视旅游业,在“七五(1986-1990年)”期间投资24.5亿元,用于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。入境的游客人数也迅速增加,当时陈健在北京带团,经常一上大巴就看到满座四十多个金发碧眼的面孔。
 
随着国家批准的公民出境目的地逐渐增加,上世纪80年代末、90年代初,陈健开始带一些机关单位里“有身份”的人出境游,他们去中国的香港澳门,或是国外东南亚,买珠宝首饰、时髦礼品回来送给亲朋,非常光彩。再之后,出境旅行的游客群体扩展为富裕人群,今天的中产阶级。
 
“没有任何休息时间,接完入境的又带出境,可以用红火来形容,外语导游供不应求。”陈健回忆到。不过,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团队游客 “上车睡觉,下车尿尿”的跑马观花模式,让陈健感觉中国整个旅游发展与国外的成熟市场还相距甚远。
 
1997年中国政府放开旅行社主体性质之后,民营旅行社壮大,国内旅行社数量迅速增长,竞争加剧也导致导游与旅行社的关系、收入发生变化。陈健回忆,“大概从1995、1996年开始,导游就没有薪资了。”
 
(二)
 
--做“无业游民”,导游压力很大。
 
5月,云南导游陈春燕“辱骂”游客的视频在网上曝光并引起舆论哗然,公众指责云南零负团费现象严重,导游强迫游客购物,随后陈春燕被吊销执照。事实上,这些游客参加的是价格1元的购物团,默认在行程中有购物消费。
 
洪晋认为,事件是整个行业发展过程中长期恶性竞争酝酿发酵的后果,导游无奈在“零负团费”模式下承担了骂名。
 
作为一个受政策主导的行业,1993年政府表态积极鼓励旅游业,行业随即迎来飞速发展,国内观光旅游兴起。“旅游企业申办门槛降低,全国旅行社数量大增,而游客往往觉得越便宜越好。市场上形成恶性竞争,追求低价。”赤峰国旅总经理李彦军回忆称。
 
公开资料显示,截至2015年第四季度,全国旅行社数量蹿升到2万7千多家,与此同时旅行社利润不断走低,竞争形势早已不受控制。
 
一位旅游业研究者的论文显示,1992年到1996年,中国旅行社的行业平均利润率从13%下降至不到3%。2005年的时候,行业净利润率更是降到0.1%。旅行社尽量压低成本,并衍生出新的盈利模式—旅游购物。
 
低价竞争催生了零负团费现象,一些旅游产品价格不到百元,甚至不要钱,全靠旅游过程中的购物消费赚取旅行社和导游的佣金。
 
导游和旅行社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。导游数量随着需求增长,但旅行社养不起导游了,导游们从有固定薪资的正式员工变为“无业游民”,收入变得很不稳定。洪晋在旺季的月平均收入在6500到7000元,淡季能赚到3500就算不错。
 
“五险一金加上基本工资,成本太高了,只能养兼职导游。”赤峰国旅总经理李彦军说,要让低利润的旅行社养活所有导游和领队,简直是“天方夜谭”。另外,旅游行业季性明显,夏季用人集中,淡季导游就变得供大于求,专职导游成了一笔消化不掉的负担。
 
以目前中青旅某分公司为例,其签约的兼职导游占比为30%,这在行业中属于占比较高的。资料显示,目前全国注册导游证的人数约80万,其中旅行社长期聘用的导游不到20万人。
 
在此情形下,为保证旅行社和自己的生计,导游负担了巨大压力。
 
“你看过一本书《叫我如何不宰你》吗?”北京入境导游孔林一边娴熟地开着车,一边苦笑着说。10年前,他毕业并成为导游,他描述了当年的工作方式:“导游没有正式工作,平时就等着旅行社打电话找你带团,我们先垫付团款,收入就靠购物,带一个团一天大概能拿50元。”孔林介绍说,要想带消费能力高、给小费较多的美国团,导游还需要倒贴给旅行社每个美国游客100元的人头费。
 
多位旅游从业者表示,普遍的情况是,导游需要先垫付相当于或者高于一个团出行成本的费用给旅行社,之后通过游客购物的提成来创收。“每一次带团都是一次赌博。”一位旅游业内人士称。
 
据洪晋讲述,为了缓和导游与游客在购物环节频发的冲突,云南省在2008年推行“公对公”的佣金返还机制,由政府部门将旅行社和导游的佣金收入统一收入,并按一定比例分配,作为一种将回扣收入合法化、透明化的尝试。
 
但旅游企业低价竞争的问题没有解决,导游的压力仍然很大,随着云南旅游购物矛盾在媒体报道中频繁出现,近两年云南不少旅行社甚至开始对导游提供心理辅导。
 
中国游客习惯了低价产品。一位旅行社从业者此前在界面采访中表示,2013年推出《旅游法》禁止旅行社零负团费产品的时候,旅游线路有过一轮大幅涨价,旅游业者随后发现产品卖不动了。
 
洪晋曾在去年遇到一拨50岁上下的游客,
分享到: 收藏